原标题:深耕“精细化”,让公园管理“高效”更“长效”
绿色发展,全民共享。公园城市建设既是生态项目,更是民生项目。
自公园城市建设攻坚行动开展以来,青岛着力推进山头公园、城市绿道、林荫廊道、立体绿化、口袋公园等整治建设工作。截至目前,共整治建设山头公园60个,建设完成城市绿道公里、林荫廊道70条、立体绿化处、口袋公园个,特别是太平山中央公园、浮山森林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以来,已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新地标。
在享受绿色福利的同时,如何一体化推进城市更新建设和管理,持续打好公园管理攻坚战、持久战也提上了日程。有道是:“三分建设,七分管理。”高品质的绿色空间离不开精细化管理,如何让不断增长的“绿色”为市民带来更多获得感?青岛在公园管理领域又有哪些创新举措和亮点?对此,记者近期展开探访。
共建共治共享,“市民园长”上岗
市民是公园的受益者、共享者,也可以成为管理者。家住延安路街道延安二路社区的李惠云有个习惯,每天都会去自己的“责任田”转一转、看一看,这缘于她的一个身份——“市民园长”。
在延安路和延安一路交叉口的一处口袋公园,吃过早饭的李惠云来到这里,沿着园内小路边走边看,见到碎纸屑、矿泉水瓶,就随手捡起来扔进垃圾箱。在一棵树前,李惠云驻足细看。“叶子有点黄,地面也有点硬了,该养护了。”李惠云说着,拿出手机拍照,然后通过“市民园长”平台上传。“专业的养护公司收到反映的问题后,会及时前来查看解决,特别高效。”李惠云表示。
谈起自己的“市民园长”身份,李惠云很是自豪,“公园是大家的,我们理所应当去好好爱护它,我是‘园长’,更要以身作则。利用闲暇时间逛一逛公园,看看花草树木长势、公园设施有没有破损,一旦发现问题,我就第一时间上报。”
“市民园长”是“啄木鸟”,也是“和平鸽”,承担着收集和反映居民的意见、建议,倡导文明游园,维护园内秩序,监管养护单位日常工作等责任。
散布于城市生活区的口袋公园,有效美化了城市环境,丰富了居民生活空间,只有建管并举,才能将身边的“绿色财富”管理好、维护好。
“当前,口袋公园都有专业的养护单位实施管理,但毕竟人手有限,难免出现管理缺位。”市北区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,为破解难题,自年起,市北区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在辖区内聘请“市民园长”,市民自愿报名。选聘过程中也会充分考虑应聘者的服务时间、管理经验以及是否热心社会公益事业、是否关心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等条件。
目前市北区共聘有“市民园长”69名,现阶段已上线“市民园长”平台,“市民园长”和热心市民将日常发现的问题上传至平台,绿化公司将第一时间反馈处理,并将以积分形式每年对“市民园长”展开考评,增强市民参与绿化养护监管的积极性。
“在聘任之初,我们就对‘市民园长’开展业务培训,让他们能够掌握辨别一些基础的林木养护及病虫害知识。”市北区园林绿化工程一公司业务部部长钟震宇介绍,“他们监督园林工作,能够帮助我们发现现场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,让我们可以及时整改,共同把我们园区环境打造得更加优美。”
其实,早在年底,中山公园就开始试行“市民园长”制,意在发挥志愿服务作用,创新公园管理模式,让“市民园长”在公园管理者和市民之间架起一座良好沟通的桥梁,让市民和游客参与到公园管理中来。
如今,随着公园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深入,实施“市民园长”制,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有益尝试,也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。
“智慧大脑”当管家,带来户外新体验
如何管理好公园,智慧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。通过数字化赋能,可以使公园管理效率更高,也更专业。
比如,“市民园长”平台就是“智慧园林大数据平台”的一个小板块。为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智慧管理体系建设,市北区园林绿化工程一公司建立起“智慧园林大数据平台”,